谁知道明朝和清朝的官服绣的图案是不是一样的
1、明代官服的纤绣花样纹图也颇多变化。有人说只有皇帝才能穿五爪金龙的龙袍,然而明朝留传下来的「李贞写真像」中,李贞就穿著五爪金龙的龙袍。官太太也有穿龙袍的,但可能都是比较大的官妇人。
2、清规定禁穿明代官服但明代的补子为清代继续沿用,图案内容大体一致,但改为单禽。各品级略有区别,通常是,文官:一品鹤,二品锦鸡、三品孔雀,四品雁,五品白鹇,六品鹭鸶,七品鸂鶒,八品鹌鹑,九品练雀;武官:一品麒麟,二品狮,三品豹,四品虎,五品熊,六品彪,七品、八品犀牛,九品海马。
3、历代官服上的等级标志标记不尽相同。“十二章”古制后来被改革掉了。如明代官员的公服用花来表示。一品官用圆径五寸的大独科花,二品用三寸的小独科花,三品用二寸没有枝叶的散花,四品五品用一寸半的小杂花,六品七品用一寸的小杂花。八品九品没有花,大约就是上海俗语所谓的“呒啥花头”了。
4、从“十二章”制度看明朝禽兽图样在官服上的运用 中国古代官员服饰上的飞禽瑞兽最早源于“十二章”制度,他们源于舜,而更多发展于明朝。按当时明朝的说法,“十二章”就是指十二种图案,即:日、月、星辰、山、龙、华虫、藻、火等图案。
5、其来源出自明代官员的官服,根据明朝的规定,文官的官服上绣的是禽,武官官服绘兽,根据官职的品级大小,所有禽兽各不相同,衣冠禽兽正是由此得来,其中有令人羡慕的味道。
6、不过,清朝的补子和明朝略有不同,明代补子是用金线或彩线把图案直接绣在官服上,而清代补子是独立绣好的,再缝到官服上;明代补子一般比较大,几乎占据了官服的整个胸前和背后的位置,而清代补子则相对小;明代补子无边框,而清代补子有边框。